2001年杭州市提出的口号是“旅游西进”,试图缓解西湖核心景区的压力。十年之后,旅游西进的拓展空间已经非常狭小,2010年起又提出了“杭州北游”的概念,开始打杭州城北的半山地区的主意。2011年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挂牌。半山公园属拱墅区半山镇,紧邻的江干区丁桥镇自然也不甘落后,大张旗鼓地开发皋亭山、黄鹤山地区。
皋亭山景区还紧挨着上塘河,据说秦始皇巡视东南,康熙、乾隆下江南,走的就是这条道。当年杭州人最为流行的两桩风雅之事,一为“西湖赏月”,另一个就是“皋亭观桃”了。
特意翻出郁达夫的散文《皋亭山》看看,开篇一段为:
-----
皋亭山俗称半山,以“半山娘娘庙”出名。地在杭城东北角,与城市相去大约有十五六里路之遥。上半山进香或试春游的人,可以从万安桥头下船,一直的遵水路向东北摇去。或从湖墅、拱宸桥以及城里其他各埠下船去都行。若从陆路去,最好是坐火车到笕桥下车,向北走去,到半山只有七里,倘由拱宸桥走去,怕要走十多里路了,而路又曲折容易走错。汽车路,不知通到了什么地方,因为航空学校在皋亭山下笕桥之南三五里,大约汽车路总一定是有的。
-----
原来郁兄老早就写了这么详细的攻略,接着一段:
-----
从春晚到夏末,我简直是一个病夫;晚上睡不着觉,日里头昏脑胀,不吃酒也像是个醉狂的人。去年春天,为防止这一种疰夏——其实也可以说是疰春——病的袭来,老早我就在防卫,想把身体炼得好些,可以敌得过浓春的压迫,盛夏的熏蒸。故而到了春初,我就日日的游山玩水,跑路爬高,书也不读,文章也不写。有一天正在打算找出一处不曾去过的地方来,去游它一天,消磨那一日长闲的春昼,恰巧有一位多年不见的诗人何君来了,他是住在临平附近的人,对于那一边的地理,是很熟悉的。我问说:“临平山,超山,唐栖镇,都已经去过了,东面还有更可以玩的地方没有?”他垂头想了一想,就说:“半山你到过没有?”我说:“没有!”于是就决定了一道去游半山。
-----
文章记述了他们两个游玩半山看到的风景、听到的传说,最后在末尾写道:
-----
一年的岁月,过去得很快;今年新春刚过,又是饲蚕的时节了,前几天在万安桥头闲步,并且还看见了桅杆上张着黄旗的万安集、半山、超山进香的香船,因而便想起了去年的游迹,因而又发出了一“臭”:
半堤桃柳半堤烟,急景清明谷雨前,
相约皋亭山下去,沿河好看进香船。
-----
放好车子,游客中心旁边就是丁桥民俗文化展览馆。
这幅漫画很有喜感。“小屋三间,坐也由我睡也由我;老婆一个,左看是她右看是她”。画面上是一对怡然自得、相视而笑的翁妪。
对联源自陈文述的《西桥怀丁兰》。
陈文述字退庵,号云伯,钱唐人。嘉庆庚申举人,官全椒知县。有《颐道堂集》、《西泠怀古集》。
丁兰事母至孝,母死,刻木为像,事之如生。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名丁桥。母冢在桐扣山东
钱唐孝子古丁兰,孺慕终身世所叹。曾为慈亲留像设,胜将诸佛刻沉檀。音容仿佛神如在,桮棬栖楻泪不干。千古影堂从此起,白云迢递夕阳残。
上塘河。
上塘河畔的油菜花。
赤岸古樟。
另一侧看古樟。
我们小时候的日常用品,现在作为文物展览了。话说木制的喷雾器,历史还要长点。
蜡像重现当年的家居场景。
沿着上塘河边的步道,一路向东走去。
天然气管道的里程桩。
桃花朵朵开。
桃花朵朵开。
如今的水陆寺,已经成了农家乐所在。洗足项目不知有没有被开发出来,但“关门听雨眠”的意境恐怕再也没有了。虽说是吃饭所在,这满架的紫藤倒也别有情致。
千桃园,还是个民防应急疏散基地,而且设计的档次不低啊。
这是传说的应急指挥中心?
评论